
張建華(音譯)博士喜歡海藻,但不僅僅是把它當作為可以吃的食物。
這位來自墨爾本維多利亞大學的研究人員認為,海藻可以用來替代海洋廢棄物的最大來源之一——塑膠包裝。

新南威爾士州藝術博物館 "食之道 "展覽,由中國館策展人曹寅策劃。這項由新州藝術博物館推出公眾項目,得到了澳中基金會2021-22年度的撥款支持。通過"食之道 "展覽,觀眾會對與中國飲食文化有關的傳統產生新的認識。

沃爾特和伊麗莎·霍爾醫學研究所 (WEHI)的Inspire項目旨在促進澳中在生物醫學研究方面的合作和教育。得益於2021-22年度澳中基金會的項目撥款,WEHI舉辦了線上生物信息學和計算生物學大師班及澳中醫學研究研討會。

張立文(Shanton Chang)教授發現自己很容易與國際學生產生共鳴,因爲在他11歲那年,自己也成為了一名國際學生。
那時,他離開馬來西亞的家鄉古晉,到新加坡學習。十年後,他又前往珀斯上大學。

通過年度資助計劃,澳中基金會支持澳洲個人和組織發展、促進和加強澳中之間的理解和交流,包括在商業領域及社區層面,以支持澳洲的國家利益。
2022-23年度的資助計劃現已開始。10月4日申請截止。本輪資助計劃可提供的最大金額不超過650萬美元。欲了解更多信息,請點擊這裏。

在不到24小時的時間裡,中國網民搶購了價值超過10億澳元的澳洲商品。
那是發生在2020年世界上最大的購物節——雙十一購物節期間。儘管去年該活動的規模有所減小,但許多澳洲品牌仍然受到精明的中國顧客的青睞。
難怪這麼多澳洲公司要把目標對準中國市場。

在短短幾個月內,中國留學生喬伊·曹(音譯)從幾乎沒有工作經驗到找到了她夢寐以求的工作。
其關鍵是找到一種方法,將她在大學所學的知識轉化成產業界需要的東西。

當Wah Day家族的人第一次把荔枝帶到凱恩斯 (Cairns) 的水果市場時,一些當地的居民誤以為是蘋果。
“我的祖母說,他們試圖把荔枝帶著堅硬的外皮整個吃掉。” Lawrence (王耀宗 Lawrence Wah Day) 笑著回憶道。荔枝原產於中國,可能是“凱恩斯人見過的最早的一批異域水果”。

維州淘金潮期間的華人移民構成了澳洲故事的一部分。
也許不太為人所知的是,在19世紀50年代後期維州開始對抵達者徵稅之後,超過16000名華人移民從南澳的海港羅布登陸澳洲。

海灘安全終極訓練營活動的宗旨是向華人國際學生介紹澳大利亞的沖浪救生技能和海灘文化。
該項專門為學生們設計的身臨其境的活動令參與者在安全與快樂的環境中體驗海灘救生員一天的生活經歷,了解當地的海灘文化及澳洲生活方式。

Lily Xiao教授是世界領先的失智症護理專家。
她的經歷始於20多年前,當時她的祖母被診斷出患有與癡呆症有關的疾病。她看著自己的母親盡最大努力為祖母提供照顧。

這個計畫是在悉尼唐人街一頓漫長的午餐期間醞釀出來的。
“這放在中國的背景下是很恰當的,”當天出席了午餐的費思棻表示,“如果一件事沒有在飯桌上討論過,那就稱不上認真。”